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安化秦汉桃源村

安化秦汉桃源村

关键词:秦汉桃源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安化秦汉桃源村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yizhiwei2012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536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“春来遍是桃花水,不辨仙源何处寻”?
  2012年3月26日至28日,正是春水盈盈、湖南安化梅山一带漫山遍野原生态樱花盛开的季节,自号为 “梅山逸人”的武汉大学老同学张貽明和夫人吴曼华,亲自从长沙陪同我们一行,来到他在湖南安化寻找到的“秦汉桃源”,进行了一场寻仙问源之旅。
  被邀探访的武汉大学老同学及夫人和朋友有:武汉的刘俊昌、陈毓瑾夫妇,株洲的夏劲风、倪秋茹夫妇,益阳的徐鹰,年青的作曲家江晖,还有我和老伴刘剑鸣。
  大家只有一个目的:要好好游览和考察一下老同学张贻明千辛万苦寻求、发现、论证的《桃花源记》“原型地”——“秦汉桃源”,即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。
  3月26日上午,我们经益阳绕道汉寿太子庙,过桃江,抵达安化县城,途中在一个小镇上吃了中饭。下午抵达秦汉桃源游的第一个景点“青云洞”,下榻于张贻明苦心修建和经营的“青云山庄”。晚餐小酌以后,回到房里,听着山庄下潺潺的溪水流声,伴着清新微凉的山风,我在灯下细细地读起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来,有了许多新的领悟。
 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,文笔绝佳,千古传颂,尤其读起来朗朗上口:“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”,这意境是多么美丽迷人啊!“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”,真是令人神往!“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”这是人间还是仙境?“其中往来种作,……并怡然自乐”,“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”,“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,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”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”这里的人们不知今世何世,待人多么友好,生活多么自在安宁!“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……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”。“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,闻之,欣然规往,未果,寻病终。后遂无问津者”。陶渊明就是这样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亦真亦幻,亦虚亦实,似乎有迹可寻,却又无处问津的世外桃源!
  《桃花源记》的文体好像是小说,又好像是散文;好像是游记,又好像是寓言;实际上却是一篇诗序,但比桃花源诗的影响更深广。作者用虚实结合、层层设疑的巧妙笔法,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,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故事,把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——访问桃花源——离开桃花源——再寻桃花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,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:这里景色优美,土地肥沃,资源丰富;这里没有压迫,没有剥削,风俗淳朴;这里没有战乱,和平恬静,幸福安宁;这里人人自食其力,自给自足,自得其乐。总之,这是一个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理想社会,它充分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。
  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艺术构思精巧,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,采用虚写、实写相结合手法,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;语言生动简练、隽永,看似轻描淡写,但其中描写的景物如历历在目,令人神往;尤其是开头的交代,时代、渔人的籍贯,都写得十分肯定,似乎真有其事。然而,究竟有没有一个实地的“桃花源”呢?陶渊明很聪明,没有直接肯定和否定的回答,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。我体悟到,《桃花源记》最出彩的也就是这一点,它向世人提出了一个永恒的“两难”话题:究竟是有一个真实可寻的“桃花源”,还是只有一个藏之于人们心目中的虚无缥缈的“桃花源”?如果以此为命题展开一场辩论,我想一定会精彩纷呈、无休无止,因为这是一个永恒的辩题,这或许就是《桃花源记》这篇只有320字的文章具有千古魅力之所在。
  1600多年来,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,一直是人们向往的人间仙境。不过,究竟有没有真正的“桃花源”,“桃花源”的原型地究竟在哪里,“桃花源”何处寻?这个问题在历代就一直被人们所关注,是人们希望能够得到解答的。特别是到了现在的旅游热,这个“桃花源”如果真的存在,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了。正因为如此,人们就更加关注,希望能把它坐实。于是,就有了早在唐宋就被文人歌颂吟咏的湖南常德桃花源,现在成了“正宗”的桃花源,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;还有湖北十堰桃花源、江西庐山桃花源、安徽黟县桃花源、台湾桃花源、河南南阳桃花源等30多处,不时还有人宣称又发现了新的“桃花源”。也有一部分文人将《桃花源记》当作非纪实作品看。既然非纪实,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桃花源原型存在,他们认为那些刻意去寻找桃花源原型地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,是徒劳的。还有一部分文人认为:陶渊明可能在生活中碰到过或听说过某些原型素材,然后加以艺术夸张和再创作,没有必要,也没有可能找到桃花源真迹实地,只要有几分相似便行了。既然这样,就可以任意去定义,任意去打造。于是把“武陵人”搞成“河北人”、“贵州人”,把“缘溪行”搞成“缘河行”、“缘湖行”、“缘山行”;“山有小口”搞成山上人工开个小洞;“仿佛若有光”搞成“山洞那边的光”;“数十步”搞成“数十米”或“数十公里”、“数百公里”;“屋舍俨然”、“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”、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”、可供武陵渔人“停数日”的村庄,竟然变成了只有一、两户人家单门独户的地方,又何谈能构成一个理想社会?更有甚者,根本不能生长桃树的地方,也说是“桃花源”。
  究竟有没有和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中所描写的原型地呢?“梅山逸人”张贻明说有,而且他找到了,他无疑是个“桃花源”的坐实派。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的张贻明,从小在湖南安化梅山长大,对《桃花源记》中的社会背景颇感认同,在四十多年的数学研究生涯中,始终将《桃花源记》原型地的寻找作为一个数学命题来加以证明。他首先逐字逐句将《桃花源记》原文进行逻辑分析,找出近二十个特征信息,即命题的边界条件,再找出社会背景这一充分必要条件。张贻明认为,陶渊明既然在《桃花源记》中写的是“武陵人捕鱼为业”,那么桃花源无疑应属湖南,这是其他任何省份“抢”不过去的,而且原型地只能在古武陵郡之内和其周边去寻找。张贻明说,古武陵郡其实是在现今的湖南溆浦一带。于是,他采用逐步逼近法,将寻找的区域锁定在安化梅山地区,即当今溆浦与安化之边界地区,也就是古武陵郡与长沙郡的交界线上,并使用了现代交通工具沿安化溆浦边界考察了几十个村庄;再经过现代航测地图的验证;其后,又走访了隆回溆浦边界、新化溆浦边界、桃源安化边界、常德安化边界。2007年9月2日,张贻明通过他的独特研究方式,终于证明地处溆浦安化边界的安化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,即现今的“秦汉桃源”,就是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的原型地。张贻明认定,《桃花源记》文章中所提供的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交通、路程、河流、地貌、植被、方位、海拔、小路状况、步行距离、民俗及时代背景等特征信息,“秦汉桃源”都能吻合;《桃花源记》诗中具体描绘到的避乱、隐居、耕种、秋收、免税、祭祀、服饰、往来、娱乐、民风等特征信息,“秦汉桃源”也能够一一吻合。这是其他的村落,包括现今所有疑似的桃花源不能具备的。从地理环境上看:在常德市200公里范围内逐一排查寻找,根据相关史书、县志、地方志查对古时梅山道路交通情况,从航拍地图标高分析,核对卫星地图有山有水、山有小口,以及可在沅水分支上逆水行船的条件只有这里具备。从自然资源上看:有樱桃林、有桑树竹林、有良田、有美池,这里也是吻合的。从人文习俗上看:热情、好客是安化梅山的古老传统。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误入“桃花源”的故事发生在公元376年至396年的东晋太元年间,那个时候,梅山地区正处在没有赋税、没有徭役、没有王法的时代,本来就过着“躬耕自资”生活的陶渊明在听到武陵渔人的故事后,将之写成《桃花源记》一文就不足为怪了。
  说实话,我不认为寻找“桃花源”的原型地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,也不认为它可以成为一个考古项目,但对老同学张贻明这种务实而执着的寻找《桃花源记》原型地的态度,还是十分佩服和敬重的。我认为,退一万步来说,如果能在古武陵郡地盘中,找到一个和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中所写的世外桃源形似和神似的地方,能使人在阅读《桃花源记》时有一个实境可以参照、游览和观赏,又何尚不是一件快事,值得赞赏和肯定呢?
  3月27日早晨,张贻明和我们都起得很早。站在青云山庄露天茶座的平台上环目四望,漫山遍野都可以看到原生态的樱桃花盛开了。我知道,樱桃花即樱花,在日本称之为国花。尤其是在东京,赏樱花的名所历史悠久,为数众多。最出名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上野公园了,这里的樱树密集,有1300株之多,风过之处,犹如降下粉色的樱花雨,摇曳的花影婀娜多姿,充满了诗情画意。鲁迅先生在《藤野先生》一文中描绘说:“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,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” 。对于日本人来说,上野的樱花,就是樱花的“麦加”。日本人曾将日本的樱花栽在我的母校武汉大学老斋舍下的道路旁,同来的老同学刘俊昌介绍,现在每年樱花盛开时,每天竟有10多万人到武汉大学赏花,这几天已经人满为患。我们在上大学时,就知道樱花是日本的国花,人们还说只有日本才有樱花,学校的樱花能从日本引渡过来,就非常稀罕了。然而,当我们今天在安化梅山的漫山遍岭之间,看到这么多的原生态的绯红如轻云的樱花,从心灵内感到极度的震撼:啊,原来樱花是中国的!发源地就在湖南安化的梅山!张贻明说,安化梅山区域内,自古以来,樱花漫山遍野,全部是原生野长的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中写的桃花,就是写的樱桃花,只有梅山这个大桃花源自古以来就有,豪不稀罕。现在湖南有专家考证日本人是从湖南迁涉过去的,如果真是这样,我认为樱花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。 “桃花源”,桃花之源也,舍去安化梅山,还会有哪个地方可称桃花之源啊?
  吃过早餐,张贻明率领我们游览了青云洞,洞中有一处钟乳石景观酷似层层梯田,有人说这就是洞中桃花源;在青云洞的出口处,大家观赏了已有2000多年生长史的千年古藤,方知秦汉桃源所在地梅山的古老。接着,张贻明带队,驱车直奔“秦汉桃源”的核心景点——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。沿途不时停车,张贻明热情地请大家观赏正在盛开的漫山遍野的原生樱花,并拍照纪念。
天气很好,阳光温煦。我们终于到了张贻明认定的武陵渔人舍船登陆的地方,有碑写明是“舍船处”,这里属于淑浦的水溢乡。回头一望,我们沿溪而来的夹岸两边的山上,正在盛开着樱桃花,好一番芳草鲜美、落英缤纷的美景,为我们铺垫出眼前的这一片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来。大家在小小的停车坪里下了车。靠山处,立着一块雕刻着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并诗》的石碑。我指着碑文对老张说:“今天我们就按图索骥,你就按照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中所写的特征信息,一字一句地替我们当好导游!”“梅山逸人”老张爽快地答应了。“夹岸数百步”如何计算;“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”指的是何处;“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”,其小口指的是什么,仿佛若有的光从何来;——老张娓娓地为我们讲解着。进入秦汉桃源前非得要从山的坳口而入。大家沿着“入口处”前行,正如《桃花源记》里所描述的一样,“从口入,初极狭,才通人”。此路叫“白马隘”,乃梅山古道,为古时从江浙、湘东入湘西、黔滇重要通道,有不少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足迹,也曾是爱国诗人屈原被流放行吟经过之地。站在山口放眼四望,只见起伏的山峰连绵不绝,满目青翠,点缀着美丽绯红的樱花,使深深浅浅的山色在天地间韵味流淌,漫游的春风卷起林涛阵阵,空气中飘动着泥土和青草的香味。“复行数十步”,老张又为我们讲起了一步究竟是多少尺,说来有根有据,和秦汉桃源的实地完全相吻合。随着我们继续向秦汉桃源前进,《桃花源记》中所描述的场景处处可见。忽然,我的眼前豁然开朗,前方出现了一片开阔地,一些古旧的民居散落在其中。果然,我们看到了陶翁所描述的“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”之世外桃源了。藏在叠翠山峦中的黄桑坪有200多亩田地,38户人家、280多人。村子里的房屋除了有几栋外贴白色瓷砖的小楼外,其余全是木头青瓦,古朴风格依然。据了解,村里保存得最久的房子有300多年历史了。这里几十户农家,至今依然民风纯朴,保持着秦汉农家的生活方式,过着一种和谐共处、和平宁静、与世无争的生活。现有的村民大都张姓,在清顺治年间由溆浦迁入,为南宋张栻后裔。“小桥流水古农家,草树渔池竹篱笆。煮酒烹茶迎宾客,秦风汉俗话桑麻”。古老的山村,宁静而幽远,古雅而自然。从镜头里看,秦汉桃源的山色声影,仿佛是一幅朴素纯净、隽永灵动的湿润水墨山水画,意境优美。
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黄桑坪这个古老的村庄,下午又去游览了秦汉桃源游的最后一个景区——柘溪库区中的天鹅岛,可谓是水上桃花源了,结束了我们这次寻访的旅程。第三天,当我们驱车离开安化,尽管车上装了定位装置,却还是迷了路,本应朝北到益阳,却不知怎么走的,差点打了个圈,又南下回梅山了。梅山,美丽的樱桃花盛开的地方,难道是你在挽留我们吗?  我曾到过多处“桃花源”,凭心而论,觉得唯有“秦汉桃源”,和陶渊明在《桃花源记》中记述的风物景色与人情可以吻合对应,显得非常自然而贴切。难道,老同学张贻明发现的秦汉桃源,果然就是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吗?有人说,真正的桃花源,其实只是陶渊明的一个梦想。然而,在1600多年后的今天,年已古稀的老同学张贻明,本可以颐养天年,却放下了终生奋斗已经辉煌成功的事业,执意变卖了在长沙的家产,全部投入到寻找和开发“秦汉桃源”,为什么还要这样去追随陶渊明的这个梦呢?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